????去年12月底,教育部頒發《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(試行)》并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。記者采訪中發現,教師普遍認為教學中“懲戒教育”是必要的,家長則希望老師能“罰之有度”。
????懲戒教育在我國源遠流長。在古代,老師都有一把戒尺。有關人士認為,戒尺的內涵包括兩方面,一是儆戒、警示,所以戒尺的形式不可或缺;第二是尺度和方式,正是教育心理學中需要研究的警戒標準。有教育專家認為,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。當下,還面臨一個操作層面上的難題,那就是懲戒的邊界如何精準把握,懲戒的尺度如何適當拿捏,這些都需要在教育實踐中積極摸索。
????以正確的姿勢打開懲戒教育。懲戒教育的境界應該是,學生在受到教師批評懲戒的過程中體會出教師心中的愛,反思自己的過錯與過失。批評教育不僅是教師的權利,更是一種智慧,教師的智慧、教學的智慧、教育的智慧,希望讓懲戒權成為一把智慧的“戒尺”。今后,教師在使用教育懲戒權時應該做到守正創新——一方面要嚴格規范地“用權”,杜絕體罰、打罵、辱罵等行為;另一方面要善于創新、勇于探索,賦予懲戒教育更多嚴慈相濟的愛,讓懲戒成為一種教育藝術。(王旭東)